2025-02-21 10:25:07 | 玩车网
“三十为一世,而道更。”这句话出自《吴山录下》,讲的是大约30年就可以作为一个周期(“世”),当这个周期结束之后,就自然而言的会切换路线。
中国汽车产业历经近40年“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并且在2023年开始引领全球新能源车的发展潮流,开始进入到了“从有到强”的大变局时期。
变局,意味着调整,调整就意味着洗牌。洗牌对有些车企意味着机会,对有些车企则意味着危机。
特别是在2023年上半年,“卷”成为了市场最主要的旋律——“内卷”、“外卷”、“花样卷”,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卷法”。
今天,就来回顾一下2023年上半年的中国乘用车市场。
01
“极度内卷”
2023年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产量1100.77万辆,同比增长7.5%;终端销量959.08万辆,同比增长4.7%;乘用车出口152.36万辆,同比增长87.6%。
数据来源:终端销量 作者整理制图
国内终端销量中,燃油车销量664.72万辆,同比下滑5.8%;新能源销量294.36万辆,同比增长40.4%;新能源渗透率为30.69%,比去年同期增长7.80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终端销量 作者整理制图
总体来看, 2023年的上半年乘用车产、销、出口三个方面均呈现增长态势,但是这样的成绩也是“极度内卷”之后的成果。
今年年初,当大家都在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时,特斯拉首先给2023年的市场“当头一棒”,主力产品Model 3的价格下探到22.99万元,Model Y的价格下探到25.99万元,降幅在11%左右。
于是,一场“价格风暴”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上正式形成。
1、卷性价比
与特斯拉选择直接降价的策略不同,大部分自主品牌应对“价格风暴”的策略是比拼配置、比拼价值,比卷到极致的性价比。
比亚迪降价增配推出各类“冠军版”,零跑C11把一个B级尺寸的SUV卖到了15-20万元这个A级合资SUV的价格;中大型SUV智己LS7,更是只卖到30万起步的价格;B+级轿车的飞凡F7如果使用换电模式,价格更是低至15万元以下……
一下子市场所有的定价体系全部被打乱了,不仅仅合资品牌的燃油车开始跟随降价贴身肉搏,就连BBA的新能源车也扛不住了。i3和iX3的价格都比自家同级别燃油车便宜个4-5万元了。
最近,扛不住的轮到了蔚来和小鹏。蔚来第一次将自己的权益打包3万元,交由客户自主选择,并将不含权益的入门车价格下探到30万元以下。要知道30万元是很多人心中豪华品牌与非豪华品牌的一道价格分界线。
而小鹏也再也承受不起再来一次类似G9的上市结果了,这一次的G6诚意满满,精简SKU、降低智驾版本的入门价格、强化800V的宣传、强化城市“通勤模式”的传播……这一系列的组合拳让G6再一次收获了足够多的订单。现在剩下的就是看小鹏如何提升自己的产能了。
可以说,2023年的上半年就是——卷权益、卷配置、卷性价比。
可是有一个品牌似乎活在“五界之外”——理想汽车,虽然临近年中在终端有些许优惠,但总体上没有被这一轮的“内卷”所裹挟。
原因就在于其增程的动力形态,主要抢的是燃油车的客户。
2、卷动力形态
插混包含增程可以说是今年上半年最大的赢家,没有之一。
23年上半年的终端零售数据显示:新能源销量293.64万辆,同比增40.40%;其中,纯电销量200.59万辆,同比增长22.25%;插混销量93.77万辆,同比增长105.73%。
数据来源、制图:乘联会
插混的销量增幅已经连续4个季度超越纯电,成为推动整个市场增长的最核心动力源了。
这样的爆发性增长,几乎是在各个级别的细分市场同时出现。在轿车市场,插混的增速为78.11%,A级轿车的销冠就是比亚迪的秦Plus;在SUV市场,插混的增速为92.25%,A级和C级SUV的销冠都是插混车型;在MPV市场,插混的增速为927.9%,MPV市场的销冠从曾经“万年不变”的GL8变成了腾势D9 DM-i。
为了赶上插混这班高速增长的快车,众多的自主合资品牌开始发力,长安推出了全新的品牌深蓝(2款车型)、启源(4款车型)、吉利推出了全新的产品系列银河L7、长城则一口气推出了全新的枭龙Hi4、H6 PHEV、二代狗PHVE、蓝山柠檬混动和坦克Hi4-T,至少是10-12款插混车型。虽然由于产品推出时间和渠道布局的原因,在上半年各家的插混销量并没有太多的亮点,但是一个“百花齐发”的、插混替代燃油车的趋势已经初步形成。
理想的月销破3万也引发了众多新势力们向现实低头——开始跟进增程这条最快混动化的技术路线,先是零跑和哪吒,接着又传出极氪、阿维塔将会推出增程版本的消息。
在2023年插混变成了整个新能源市场最热的赛道。不过, 从上半年插混绝对增量的角度来看,比亚迪、理想和腾势三个品牌拿走了插混市场全部增量的81%,成为最大的赢家。 预计,下半年,在插混赛道还将是这三家的天下。
而2024年,将会是自主品牌插混全面替代燃油车的“元年”。
02
“卷到全球”
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共311.1万辆,再创历史新高,让中国超越了德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
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的出口107万辆,超越日本(95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中国乘用车也开始从国内市场“卷到全球”市场。
1、海外销量:
2023年中国乘用车的出口152.36万辆,同比增长87.6%成为中国进出口市场表现最为亮眼的产品品类之一。
在今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出口结构中,呈现自主品牌和新能源出口双双快速增长的局面。
数据来源:乘联会 作者整理制表
1-6月,自主品牌出口136.9万辆,同比增长105.56%,占到全部乘用车出口的87.09%,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个百分点。
上半年新能源出口48.19万辆,同比增长154.97%;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出口29.95辆,同比增长226.15%,占到整体出口的额19.05%,比去年同期增长7.7个百分点。
根据中汽协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出口主要流向俄罗斯、墨西哥、比利时以及澳大利亚、中亚等国家地区。一方面,传统燃油车出口俄罗斯、墨西哥、沙特的销量明显增加(特别是俄罗斯市场增幅明显);另外一方面随着中国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新能源车出口欧洲(特斯拉和上汽名爵)和东南亚(比亚迪、哪吒、五菱)的比例也在大幅增加。
在东南亚市场,来自中国的新能源车正在席卷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最主要汽车市场,还包括越南、菲律宾、新加坡和缅甸等东南亚新能源市场也都正在被中国品牌新能源车快速占领。 整个东南亚市场新能源车销量的75%都是来自中国的品牌。
以泰国市场为例,上半年最畅销的三个新能源品牌均来自中国,其中比亚迪销量11213辆,哪吒销量5955辆,名爵销量5097辆。这三个品牌在泰国新能源的市占率达到了70%。
数据来源: autolifethailand 作者整理制图
由于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在东南亚市场热销,该区域的新能源渗透率也在得到快速提升:2022年东南亚上述地区的新能源渗透率为0.3%,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渗透率迅速提升到4.4%。 预计到2023年底,新能源车在东南亚的渗透率将会突破6%。
在欧洲市场,名爵表现亮眼。 EU-EVs的数据显示,在欧洲主要的14个国家的新能源品牌销量中,名爵以31,631辆排名第四,仅次于特斯拉、大众、宝马、奥迪、奔驰的销量 ,甚至超越了 沃尔沃 、 斯柯达 、 标致 等欧洲本土品牌。
可以说,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壮大,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开始“从国内卷到海外”,以领先的产品力、极佳的性价比进军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
2、全球汽车供应链开始进入中国时刻
近日,《美国汽车新闻》(Automotive News)发布了2023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上榜的企业共来自16个国家,日本企业上榜的数量依然遥遥领先,共有22家企业入围,与2022年入围数量相同;美国有18家企业上榜,较2022年减少3家;其次是德国,共有15家企业上榜;中国共有13家企业上榜,比去年增加3家——排名第四;韩国有11家企业上榜排名第五(其余国家的百强供应链数量大都在1-3个)。
上榜的中国企业有今年新增的3家企业宁德时代、均胜电子、宁波华翔电子和精诚工科 ,再加上去年上榜的9家中国企业延锋、 北京 海纳川、中信戴卡、德昌电机、敏实集团、诺博汽车、德赛西威、宁波拓普和安徽中鼎。
数据来源:Automotive New 作者整理制图
从最近几年中国企业上榜企业数量来看, 2017年还只有5家中国零部件企业入榜,到2023年已经有13家了,而这还没有计算全球第二大动力电池供应商弗迪电池。
当全球加速进入新能源时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来自新能源体系的供应链入榜,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来自中国的企业入榜。
就在昨天,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会主席、CEO康林松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表示: “奔驰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作为其2025年下一代电动汽车战略计划的核心。”
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新能源生产和消费市场,产量和销量占到全球新能源的60%。今年的上海车展仿佛向全球打开了中国市场这个“神秘宝盒”, 三年期间那些让全球汽车从业者眼花缭乱的新品牌、新技术、新概念一下子扑面而来,直接打懵了来自欧洲传统汽车的高管们。
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国,宁德时代+比亚迪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动力电池供应商,他们在全球动力电池的市场份额超过52%。
在2023年,不仅仅特斯拉希望扩建上海工厂,Lucid、Fisker等海外的造车新势力也在寻求能够在中国落地生产基地,或进入中国市场的可能性。
随着全球的品牌、资金、研发以及供应链都在开始逐渐向中国转移——
全球新能源汽车开始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电动汽车观察家,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新年伊始,国内汽车厂家纷纷发布2024汽车销售数据。中国销量居前的十大汽车集团绝大多数公布了产销数据。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销量居前的国内十大汽车集团依次是:上汽集团、中国一汽、比亚迪、吉利控股、长安集团、广汽集团、东风汽车、奇瑞控股、北汽集团和长城汽车。
2023年国内十大汽车集团销量
2024年国内车市跌宕起伏,动荡很大。虽然十大汽车集团构成没有变化,但是排名发生很大变化。其变化之大,前所未见。
2023年十大汽车集团销量占全国汽车总销量的85%,其地位十分重要。
初步统计,2024中国十大汽车集团中5家销量同比增长,3家下降,2家基本持平或略有增长。排名依次为:比亚迪、上汽集团、吉利控股、中国一汽、长安集团、奇瑞控股、东风汽车、广汽集团、北汽集团和长城汽车。
2024年国内十大汽车集团销量
十大汽车集团销量包括合资企业销量在内,也包括国内和海外销量。集团控股的海外企业销量也计算在内。如吉利全资拥有的沃尔沃销量。
第一名:比亚迪。根据比亚迪发布的快报,2024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达到427万辆,其中乘用车销量425辆,同比增长41.1%。乘用车海外销售41.7万辆,同比增长71.9%。
2024年,比亚迪成为中国汽车市场车企销售冠军、中国汽车市场品牌销售冠军和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冠军。
第二名:上汽集团。与上年502万辆相比,2024年上汽集团整体销量少了100万辆,只有401万辆(批发)。2024年上汽集团实现终端交付463.9万辆,超过比亚迪。
上汽集团2024年零售销量比批发销量多了62.9万辆,主要是清库存所致。这些库存已经计入了上年的批发销量之中。按照年度批发销量来计算,2024年比亚迪比上汽集团多了26万辆。
第三名:吉利控股集团。吉利控股拥有多个汽车品牌,包括吉利、极氪、领克宝腾、路特斯、沃尔沃、远程等。旗下销量最大的是吉利汽车集团。2024年吉利汽车集团全年销量217.65万辆,同比增长超过32%,超额完成全年销量200万目标,创历史新高。加上沃尔沃等品牌的全球销量,吉利控股2024年全年销量可达340万辆左右,成功跻身国内汽车集团前三。
第四名:中国一汽。中国一汽在新年献词中说,2024年实现整车销量320万辆,营业收入超5500亿元,效益水平稳居行业前列,生产经营保持总体稳健。2024年" 红旗 "跃上40万辆台阶,"解放"中重卡终端份额保持国内第一,"奔腾"销量创近10年新高。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依然是国内经营质量最好的两家合资车企。自主品牌、新能源、海外销量均大幅增长,生态板块持续做优,现代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完善。
与2023年相比,2024年中国一汽整体销量比上年少了24万辆,同比下降7.5%。
第五名:长安集团。长安汽车集团的销量包括长安福特和长安马自达。2024年长安汽车全年销量达268.3万辆,同比增长5.1%,创近七年新高。其中,自主品牌销量223.1万辆,同比增长6.3%;海外销量53万辆,同比增长47.9%,较行业高出24.2个百分点。
2024年长安汽车新能源销量73.3万辆,同比增长52.4%。阿维塔、深蓝、启源三大智能电动品牌表现突出。
第六名:奇瑞控股集团。据奇瑞控股集团销量年报,2024年全年销售汽车260.39万辆,同比增长38.4%,创年销量历史新高。年营收首次达到48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实现了年增长超1500亿的跨越。全年出口汽车114.45万辆,同比增长21.4%,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全年销售新能源汽车58.35辆,同比增长232.7%,增速居主流车企首位。
第七名:东风汽车公司。2024年,东风汽车公司整体销量实现恢复性增长。
预计全年销售汽车248万辆,同比增长2.5%。终端交付256万辆,同比增长4.8%。
2024年东风汽车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实现高速增长。
预计全年销售自主品牌137万辆,同比增长34.3%,高于行业18个百分点;占集团销量55%,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预计销售新能源汽车86万辆,同比增长70.9%,高于行业35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自主新能源81万辆,同比增长122.5%。
第八名:广汽集团。由于旗下两大合资企业销量负增长,拖累广汽集团2024年总体销量较大幅度下滑。广汽集团预计,2024年集团总销量200万辆出头,同比下降20%。 玩车网
广汽集团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表示:2024年,广汽集团销量保持在200万辆以上。2024年,马来西亚CKD工厂和广汽埃安泰国工厂顺利建成投产,协同出海体系初步成型,出口规模成功跨越10万辆台阶。集团自研的因湃电池、锐湃电驱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量产搭载,全固态动力电池研发取得量产关键技术突破,连续推出4款高阶智驾新能源车型,率先将高阶智驾和大模型技术普及到15万级。2024年,广汽集团还发布了全新飞行汽车品牌GOVY和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
2025年广汽集团将全力挑战实现年度销量增长15%的经营目标。
第九名:北汽集团。北汽集团2024全年销量还未公布,预计在170万辆左右,与上年持平或略有增长。
今年前11个月,北汽集团整车销量153.34万辆,同比增长1.15%。其中自主乘用车整车销售22.53万辆,同比增长45.58%。北汽福田整车销售超55万辆,出口14.4万辆,同比增长24.58%。集团旗下高端电动汽车极狐汽车,2024年全年整车销售81017辆,同比增长169.91%,表现优异。
第十名:长城汽车。长城汽车1月1日宣布,2024年全年销量达123.33万辆,比上年略有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32.18万辆,同比增长22.82%;海外销量45.31万辆,同比增长43.39%。新能源及海外销量均创历史新高。20万以上车型销量30.96万辆,同比增长37.13%。(完)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张毅的一锤定音,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玩车网(https://www.ssxwc.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2024自主五强出口丨奇瑞第一,比亚迪超吉利,长安第二?的相关内容。
面对国内车市内卷的现状,一些主流自主品牌没有坐以待毙,反而是打破僵局开辟一片市场新蓝海,那就是海外出口。从日前厂家发布的出口销量数据来看,奇瑞、长安、 长城、比亚迪、吉利全年出口销量均获得不错的增长,为车企2024全年销量的达成提供了不小的助力。
奇瑞:出口持续稳居第一
从出口销量排行来看,奇瑞毫无悬念地坐稳第一的位置。厂家数据显示,2024年奇瑞集团汽车出口超114.4万辆,同比增长21.4%,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这两年,奇瑞汽车不仅在新能源上很“不客气”,同时在海外出口方面更是火力全开。2024年全年,奇瑞销售汽车达到260.39万辆,其中出口销量的占比超过40%,这样的迅猛势头确实少有。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奇瑞汽车业务已覆盖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汽车用户超过1540万,其中海外用户达到440万,是第一个累计出口销量突破400万的中国品牌。
把车卖到海外市场,有效地避开了国内车市的内卷,不仅为车企创造了更大的提升空间,同时还能获得比国内更丰厚的利润。由此可见,奇瑞在自主品牌中内外兼修。闷声发大财的同时,在打造全球化进程中已经做到了翘楚。
长安长城吉利:一路抢跑
在自主五强品牌中,除了奇瑞出口表现出色外,长安、长城、吉利的表现也比较坚挺。
从数据来看,长安汽车2024年海外累计出口销量53万辆,同比增长48%;长城汽车海外销售45.3万辆,同比增长43%;吉利汽车2024全年海外出口累计销量40.3万辆,同比增长超53%。
不得不说,长安、长城、吉利这三家车企这几年发展非常稳,不仅国内销量风风火火,海外发展也势如破竹。
比如长安持续推进全球化“海纳百川”计划,为全球化发布注入了强动力。在前不久举办的2025长安汽车全球伙伴大会上,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把2025年的目标归纳为“3311”,其中一个“1”就是出口100万辆。
对此,长安今年在海外将做五件大事。其中包括东南亚罗勇工厂投产,正式登陆欧洲市场,在独联体区域(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KD项目正式投产以及中南美完成巴西子公司设立等,全面实现海外布局的进阶。
与长安相比,吉利品牌海外战略落实得也很到位。目前吉利品牌全球销售及服务网点已扩展至900多家,并新设4家海外子公司,全球渠道非常健全。其中,极氪已进入瑞典、澳大利亚、阿联酋、墨西哥、埃及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营业门店超500家。
再看长城汽车,作为较早就行销海外的品牌,近几年长城海外出口持续加速。从泰国的罗勇工厂到巴西的伊拉塞马波利斯工厂,再到厄瓜多尔、巴基斯坦等地的KD工厂,长城汽车在海外基本实现了生产、研发的本地化。而从数据来看,长城汽车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1422.54亿元,净利润104.29亿元。除了单车利润高外,海外市场的火爆,为车企带来了非常可观的利润。
比亚迪:海外布局后来居上
在过去的2024年,比亚迪整体表现非常出彩。首先,2024年累计销量达到425.04万辆,同比增长41.07%,成为新能源浪潮下的最大赢家。其次,在做好国内市场的同时,比亚迪加大海外市场布局,呈现后来居上的强劲态势。
从数据来看,12月份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海外销量达到5.7万辆,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8.34%;2024比亚迪全年累计出口超41.7万辆,同比增长71.9%。
在海外战略落地方面,比亚迪主打就是一个精准,一是有力抓住新能源全球化趋势,出口车型围绕新能源,“短平快”的方式非常高效。另外,在海外布局过程中,比亚迪充分显示出家大业大的土豪形象。当别家车企受货运短板困扰之时,比亚迪自建滚装船承担汽车的海外出口运输任务,很让业内惊讶。
在海外市场布局上,比亚迪布局在泰国建厂,将市场向周边国家辐射,同时还将新能源汽车出口到欧洲发达国家,实打实的降维打击。
随着比亚迪在海外战略上的持续落地,可以预示2025年海外市场将助力比亚迪销量再上台阶的重要法宝,保守估计,2025年比亚迪海外出口应该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增加50%。在《车壹圈》看来:车市的内卷,为自主五强布局海外提供了强心剂。而在这些品牌中,既有奇瑞、长城、长安、吉利等较早布局海外市场的资深车企,也有比亚迪主攻新能源产品的出口新锐,正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随着汽车新四化趋势的持续加速,以及中国品牌的全力成长,可以预测未来海外市场将成为中国车企营收新的发力点。避开内卷的国内车市,中国品牌将目光投身到海外市场,在收获丰厚盈利的同时,也势必将加速全球化的真正落地。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壹圈,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以上,就是玩车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汽车出口2025年 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总结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玩车网:www.ssxwc.com2023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总结“三十为一世,而道更。”这句话出自《吴山录下》,讲的是大约30年就可以作为一个周期(“世”),当这个周期结束之后,就自然而言的会切换路线。中国汽车产业历经近40年“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并且在2023年开始引领全球新能源车的发展潮流,开始进入到了“从有到强”的大变局时期。变局,意味着调整,调整就意味着洗牌
丰田计划2025年将售出50万辆电动车竟然是因为中国的市场丰田在纯电动车领域一直没有太多的动作,但是根据最新的信息显示,丰田将推出许多电动车,但这似乎仅仅是因为欧洲和中国的市场法规迫使它这样做。丰田正在慢慢转向纯电动汽车,但核心仍然放在混合动力汽车上。丰田的目标是到2025年在全球实现 50万辆电动汽车的销售,这仅占550万辆电动汽车(主要是混合动力)的一小部分。增加纯电动汽车背后的
2025年汽油车将停产!汽油车究竟会不会退出中国市场?国内计划取消燃油车的新闻在传播,2025年将取消燃油车这一说法引起关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据《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的分析,实现2050年新能源汽车全面替换的目标,将分为四个区域层级逐步推进。首先,特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功能性示范区域如海南、雄安等,将作为第一层级先行。第二层级则是传统汽车限行限购城市和蓝天保
雷诺进军中国市场六年后,为什么突然撤出?去年4月,东风雷诺突然宣布了重组,这意味着东风雷诺生产在短时间内没有看到。对于直接白点,雷诺退出了中国市场。作为上世纪的外国汽车公司和丰田,公众进入中国市场,首先的优势,主要优势是非常好的,但雷诺已经触及了中国的墙,虽然有一朵花,但最后仍然走向褪色。今天,来看看为什么雷诺将在中国结束。错过了国内汽车工业在整个三江雷诺我们久期待着,雷诺
AutoChina2025I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作为全球规模和影响力巨大的汽车盛会之一,每两年举办一次,通常在4月下旬至5月初,地点设在上海的国家会展中心。展览面积预计为36万平方米,启用国家会展中心13个室内展馆,其中包括9个乘用车馆、3个汽车科技与供应链展区以及1个媒体区。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为主题,全面展示汽
乘联会显示10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0.3万辆,特斯拉中国出口54504辆,这一数据你怎么看?根据乘联会的数据,特斯拉中国在10月份出口了54,504辆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达到52.91%。这一数据表明特斯拉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地位依然稳固,且出口数量远超其他车企。特斯拉的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上的需求持续增长,这也是特斯拉能够保持高增长率的重要原因之一。特斯拉的产品力、推出的服务以及
上汽上调新能源汽车KPI:2025年产销350万辆新能源的竞速赛中,上汽重新排布手中筹码,调整行进速度,要进领跑军团。4月18日,上汽集团在第二十届上海车展上发布“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车年销量达到350万辆,较2022年增长2.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整体销量中的占比将达到70%;基本完成新老赛道的发展动力切换
中国历年汽车产销量(2000-2024)中国汽车产销量从2000年250万台攀升至2024年3000万台,复合增长率超过10%,其中2008年销量从700万增至1000万,2016年突破2000万,政策推动如金融危机后4万亿刺激和2015年棚改、货币化及放水释放市场潜力。人口出生率从1993年的2100万逐渐下滑至2003年的1600万,后在1600万左右波动,2016年二胎政策后回升
2023-11-14 00:25:47
2023-05-18 18:19:42
2023-11-08 05:32:01
2023-06-07 11:12:45
2023-06-01 15:28:13
2023-05-28 09: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