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0 15:55:58 | 玩车网
我认为此时马斯克放出这样的话,纯属为了收割下一个风口而已。
新能源汽车是当前汽车行业的时代潮流,中国以及美国双方的汽车企业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其中美国的特斯拉汽车在中国市场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欢迎,但是在销量程度上却远远不如中国的比亚迪。仅仅只有比亚迪总销量的三分之一,这从侧面上说明了中国本土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在质量以及价格方面上都有很高的优势。
马斯克声称是时候放弃新能源汽车。
马斯克总是喜欢在自己的个人推特平台上发表各种各样的言论,在此之前就称比特币将会是下一个经济时代的潮流。但是现如今,比特币的价格直线下滑。已经从原来的六万美元跌到现如今的一万美元。从这一方面也说明了,马斯克的言论并不是值得大家去相信。而马斯克作为特斯拉汽车的最高管理者,却公然声称应该要放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认为他这种言论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符合我国的基本情况。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较为强劲。
之所以说不符合我的基本情况,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较多。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就显得很有必要,相比于美国人口而言。我国在人均石油拥有量上要远远低于欧美国家,因此石油已经严格限制了我们的发展。所以,发展新能源汽车就显得很有必要。这是由于这一点,我国才会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新能源。
不用过多听取他人的意见。
虽然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是一件好事,但是马斯克的意见却并不是一个好提议。在此之前,马斯克,总是通过自己的言论来收割世界财富。虚拟货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也不能够排除马斯克希望通过这样言论来打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技术的进步,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了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电驱市场是一个多元化、技术密集型的市场,各类参与者都在为其健康、快速的发展出谋划策。希望通过本次调研,为业内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的对象39.98%来自车企& 系统供应商(车企旗下),25.42%来自系统供应商(独立第三方),30.5%来自部件供应商(半导体及非半导体)以及5.08%来自第三方研究机构/券商,对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景有着深入的洞察。
本次调研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企业决策层、研发、市场研究等关键岗位,覆盖了从决策层到前线工程师的各个层次。
其中,研发工程师的比例最高,达到35.59%,说明了本次调研对技术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深入的掌握。同时,市场/战略研究的高比例也确保了对市场趋势和战略规划的专业洞察。
2025年/203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预测
大部分的调研参与者预测,
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将在46%到60%之间,其中46%~50%的范围获得了最高的支持率。
这可能反映了大多数行业专家和从业者对于新能源汽车未来在中国市场增长潜力的乐观预期。
同时,大部分参与者预测
2025年PHEV(含可插电增程式)在新能源乘用车中的占比将主要集中在30%~50%范围内
,其中30%~35%的范围获得了最高的支持率。相对于纯电动汽车,PHEV可能在某些市场或消费者群体中仍有其吸引力和优势。
以2030年为预测数据节点,大部分参与者预测,新能源汽车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将集中在
66%~80%
范围内,其中76%~80%的范围获得了最高的支持率。这可能反映了行业对新能源汽车未来在中国市场的高度乐观预期,预测其将在2030年占据主导地位。
大部分参与者预测2030年PHEV(含可插电增程式)在新能源乘用车中的占比将主要集中在
30%~50%
范围内。其中30%~35%和46%~50%的范围获得了最高的支持率。这可能反映了行业对PHEV未来市场占比的中等至较高预期。
对比2025年和2030年的PHEV占比预测数据,在2025年的预测中,30%~35% 的范围获得了最高的支持率,达到了27.12%。到了2030年,尽管30%~35%仍然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但其下降至22.03%。这可能意味着
多数行业内的人士预测PHEV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占比在这五年期间可能会略有下降
。
在2025年,较高的占比范围如56%~60%和51%~55%的总和为22.03%,而到2030年,这两个范围的总和减少至21.03%。这同样意味着预期PHEV的市场占比在2030年可能会略微减少。
对比2025年和2030年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行业参与者预测PHEV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占比在五年时间里可能会略有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PHEV的市场规模在绝对值上会减少,因为整体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预计还会增长。这可能反映了纯电动汽车技术和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成熟和普及,导致市场更加偏向于纯电动汽车,而不是PHEV。
中外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前景
与外资车企相比,
自主国企和本土民营在市场前景方面更受欢迎,特别是本土民营,受访者中有62.71%的人对其市场前景表示看好。
这可能反映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成熟,本土品牌已经成功地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并逐渐获得消费者的信赖。
您更看好以下哪类车企的市场前景?
本土企业基于他们对中国市场特性的深入了解、创新能力以及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投入。而对于外资车企,尽管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强大的技术和品牌背景,但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可能会面临更多挑战。
大多数受访者认为,
特斯拉、大众、宝马和奔驰可能会将中国市场视为其全球市场战略中的核心部分。
这预示着这些品牌将加大在中国的投资,推出更多针对中国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这也反映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对于这些品牌战略地位的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其他的品牌如通用、
丰田
、
日产
和
本田
仍然被认为有增长的潜力,但预期增长的幅度较小。而
现代
起亚
在所有品牌中预期增长的可能性最低。
于下列哪些外资车企而言,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可能比当前更重要?玩车网
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中国市场会出现车企的整合和兼并。这种观点可能基于以下几点原因: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得部分车企可能难以独立应对,以及行业规模的扩大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重新整合。
本土车企的创新
从调研数据中,我们可以整理出本土车企在市场上表现卓有成效的创新方向如下:
研发和迭代周期:这是受访者中最多提到的创新之一。
很多受访者提到了"开发周期短"、"迭代周期短"、"快速迭代"、"研发周期"等。这显示了本土车企在研发新产品和技术时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短的研发周期。
高集成度
:这也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创新点,包括“高集成度”、“集成化电驱动”、“多合一”等。高集成度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为整车布局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对中国市场的深入了解
:例如“更懂中国用户的需求”。这种创新体现了本土车企对本国消费者的深入了解和满足其特定需求的能力。
先进的电驱技术
:例如“超高性能电机”、"800V"、"多合一电驱"等。这些技术使车辆的性能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成本和效率
:例如“成本控制”和“产业链升级”。这反映了车企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方面的持续努力。
决策效率
:如“决策时间短”。这表示车企具有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其他的还有智能网联技术,例如“智能网联”和“智能化高”,“固态电池”(代表电池技术的进步)等。
综上所述,本土车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创新,以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短的研发周期到先进的电驱技术,再到对本国市场的深入了解,这些创新都显示了本土车企的强大潜力和对未来市场的乐观预期。
外资车企的跟进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过去几年中迅速增长,吸引了众多的本土和外资车企投资。随着本土车企在创新方面展现出的明显优势,外资车企是否会在中国市场跟进这些创新,又是否会在海外市场跟进这些在中国市场被验证的创新?
根据最近的调研数据,
大多数受访者(74.58%)认为外资车企会在中国市场跟进上述创新
,而11.86%的受访者认为外资车企不会跟进这些创新,还有13.56%的受访者对此表示不清楚。
外资车企是否会在中国市场跟进上述创新?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对于外资车企来说,跟进本土市场的创新是获得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的关键。由于本土车企在市场上的创新表现越来越出色,外资车企可能会为了与之竞争而跟进这些创新。随着消费者对汽车技术和创新的期望不断提高,外资车企可能会跟进这些创新以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一体化,技术和创新的共享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使得外资车企能够更容易地在不同市场采用和跟进创新。
因此,考虑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和本土车企的创新实力,大多数外资车企可能会选择跟进这些创新。然而,具体的跟进策略和速度可能会因各家车企的战略和资源而异。为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外资车企需要不断地关注和学习市场的最新趋势和创新。
另外,
64.41% 的受访者认为外资车企会在海外市场跟进这些创新。
18.64% 的受访者认为外资车企不会在海外市场跟进这些创新。16.95% 的受访者对此持不确定态度。
外资车企是否会在海外市场跟进上述创新?
由于汽车产业的全球化,一种在某一市场验证成功的技术或策略很可能在其他市场得到应用。许多在中国推出的技术创新(如电驱动系统、高集成度组件等)具有普遍性,可能在其他市场同样受到欢迎。
尽管某些创新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但由于文化、消费习惯和法规的差异,它们可能不完全适合其他市场。
跟进技术和市场创新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资源。外资车企需要评估跟进的成本和潜在的回报。
因此,考虑到中国的技术创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及外资车企的全球化策略,大多数外资车企可能会在其海外市场考虑并采纳一些在中国验证成功的创新。但具体的采纳策略、速度和程度将取决于每家车企的全球战略、资源配备以及对目标市场的认识和分析。
供应商配合车企提速新车型上市策略
在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中,新车型的快速上市成为了市场的关键。如何更好地配合车企提速新车型上市是供应商所面临的核心挑战。本报告也基于最新调研数据,分析供应商可采取的关键举措。
平台化设计:多个受访者提到“平台化”和“单品平台化”,突出了通过统一和标准化的方式来加速产品研发与供应的重要性。
颠覆式创新和前瞻性思考:注重未来趋势,提前布局可以为车企创造更多可能性。
个性化定制和早期参与预研:与车企早期合作,根据需求提供专属方案,减少后期调整。
成本控制与高性能:在保证性能的基础上,控制成本,从而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加速响应与研发速度:响应车企需求的速 度和产品的研发周期都是关键。
质量与可靠性:提供高质量、可靠的产品,减少后期问题修复时间。
数字化能力和仿真技术应用:运用数字化工具,模拟测试,减少实际测试时间。
供应链管理:保持与下游的紧密合作,确保供应链的稳定与高效,及时响应市场变化。
供应商在新车型上市的全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平台化设计、强化研发、早期合作、数字化转型和强化供应链管理,供应商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车企的需求,同时也为自身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
车企自制系统的市场份额
电驱动系统是新能源汽车中的核心组件之一。对于车企来说,自制这一部分意味着对技术的完全掌握,而非依赖供应商。
根据调查,未来车企自制可能达到的市场份额的预测:
在电驱动系统上,未来车企自制可能达到的稳定市场份额会是?
大部分受访者预测自制份额在50% - 75%之间。这可能是基于当前汽车制造商对核心技术的掌握趋势,以及他们对于减少对外部供应商依赖的意愿。
极少数受访者认为车企会完全自制。这表明虽然有些车企有能力和资 源进行全流程生产,但多数车企可能仍会选择与专业的供应商合作。
10.16%的受访者预测低自制份额。考虑到部分小型或新兴车企,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技术积累来进行大规模自制。
大多数市场观察者预测,车企在电驱动系统的自制市场份额将稳定在50% - 75%之间。这意味着未来,尽管车企会加大在电驱动系统研发和生产的投入,但仍会有一部分依赖于专业的供应商。这为供应商提供了稳定的市场空间,但也意味着他们需要与车企更紧密地合作,提供更加高效、先进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
车企自制电机、电控、功率模块的市场份额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人认为
车企自制驱动电机和电机控制器的市场份额在未来可能稳定在50%,其次是认为会稳定在75%。
这表示大多数人认为车企有一定能力进行自制驱动电机,但仍有部分市场需要依赖外部供应商。
在驱动电机(或定转子)上,未来车企自制可能达到的稳定市场份额会是?
在电机控制器上,未来车企自制可能达到的稳定市场份额会是?
大多数人认为车企自制功率模块的市场份额在未来可能稳定在50%,然后是25%和75%。
这可能意味着相对于驱动电机和电机控制器,受访者对于车企自制功率模块的能力持更为保守的看法。
在功率模块上,未来车企自制可能达到的稳定市场份额会是?
对于电机、电控及功率模块,车企选择第三方供应商时,最为看重的是价格、产品性能、产品可靠性和交期。
价格是最受关注的因素,有近85%的受访者选择。这意味着在电驱动领域,成本仍然是一个关键考量因素。优越的产品性能和更高的产品可靠性分别以54.24%和49.15%的占比排在第二和第三,显示出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也是车企非常看重的因素。其他因素如品牌、独特的产品功能等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
上述电驱动领域,车企选择第三方供应商,最看重哪些因素?
本土车企是否优先考虑本土供应商
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受访者(83.05%)认为本土车企会优先考虑本土供应商。
这可能基于以下原因: 文化和语言的契合性:本土供应商和本土车企之间可能存在更好的文化和语言的契合性,有助于更好的沟通与合作。物流和供应链优势:本土供应商可能更容易提供及时的交货和服务,降低物流成本。
本土车企会优先考虑本土供应商吗?
不过,也有10.17%的受访者认为本土车企不会优先考虑本土供应商,可能因为他们认为产品质量、技术、价格等因素更为重要。
Tier1在多合一下的定位
电驱多合一趋势下,Tier1有哪些调整或对策?
最受欢迎的策略是做多合一系统的供应商,占比62.71%。
这意味着Tier1供应商可以通过整合各种部件,提供完整的、集成的解决方案来满足市场需求。
有52.54%的受访者认为Tier1供应商可能会向Tier2供应商转移,提供更基础的“子部件”或“元器件”。
对于提供集成部件和硬件代工方面
,受访者的意见相对均匀,涉及到电机、减速器、功率和控制方面。 有33.90%的受访者认为Tier1供应商会提供“电控”等产品的硬件代工。
总的来说,随着电驱动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合一的趋势,Tier1供应商面临着多种选择和挑战。他们可以选择成为多合一系统的供应商,也可以选择向更基础的产品链条转移,或者为其他供应商提供代工服务。
中央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
关于在向中央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发展过程中,动力域的主要功能是否会整合进HPC(高性能中央计算机)中的调查结果:
有67.80%的受访者认为动力域的主要功能会整合进HPC中。这意味着多数受访者相信中央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整合能力将逐步强大,能够支撑包括动力域在内的多个功能域的需求。
在向中央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的发展中,动力域的主要功能是否会整合进HPC(高性能中央计算机)中?
只有6.78%的受访者认为动力域的主要功能不会整合进HPC中。这可能是基于安全、实时性等关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NE时代,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新能源电动汽车是指除以汽油、柴油机、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为发动机燃料的车辆外的所有其余新能源汽车。包括新能源汽车、油电混合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
新能源汽车
简单来说,新能源汽车只是依靠电磁能来推动车辆。它需要使用专用的充电桩或专用的充电场所进行充电才可以行驶。典型的例子是特斯拉汽车公司。具有结构紧凑、维护项目少、使用成本低的特点;主要缺点是续航里程和续航时间短,环境温度对电池电量影响较大,充电便利性不好。由于电磁能源的来源是普遍的,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出现更清洁的电磁能源,因此纯电动汽车是最终的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
杂交种
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是指具有至少两个动力装置,且本申请中的一个或多个动力装置提供部分或全部驱动力的车辆。动力装置一般采用汽油机和电机混合动力驱动,可在纯电动模式、纯油模式和油电混合模式三种状态下行驶。
杂交种
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可分为传统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
01.通常为油电混合动力
通常,混合动力汽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依靠汽车发动机来驱动。只有当车辆启动或高速行驶时,才由电机驱动。当遇到斜坡或急加速时,发动机电机一起驱动汽车。它在汽车行驶时利用发动机不必要的输出功率为电池充电,因此这样的汽车不需要外部电源。但它的纯电动续航里程很短,通常不会超过5公里。典型的例子是丰田卡罗拉等混合动力车型。这类普通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本质上是燃油汽车,只是让汽油发动机更多地工作在高效率区。
通常是油电混合动力
02.电动混合动力汽车
与一般油电混合动力相比,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多了一个插电端口,可以通过外接电池进行充电。而且电池电量也更大,纯电动续航里程更长。这些车型是我国现阶段大力推荐的车型,可以享受巨额补贴,并且不受限行和牌照限制。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比亚迪新能源系统的列车模型。他在纯电的情况下非常环保节能,但是在纯油的情况下油耗也很大。有些人钻了空子,钻了国家新政策的空子。购买此类新能源汽车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到牌照。日常使用时只能充油但不能充电。它本身就是一辆纯汽油车。
电动混合动力汽车
03.增程式油电混合动力汽车
增程式油电混合动力汽车采用发动机发电,电机驱动车辆。当电池电量充足时,使用纯电动汽车行驶,当电量不足时,启动车内发动机,驱动发电机组给动力电池充电,电动汽车的动力工程电机运行(即增程策略)。无论如何,增程无法立即由柴油机驱动,只能由电动机驱动。但它也可以通过外部电源为电池充电,例如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续航里程很长,一般在100公里以上,最长可达300公里左右。
增程型油电混合动力汽车
04.太阳能汽车
太阳能汽车是一种以太阳能为动力的车辆。与传统内燃机驱动的车辆相比,太阳能汽车真正实现了零排放。是指在车辆上安装一整套能够消化吸收太阳能的设备,将太阳能转化为电磁能来驱动车辆。
太阳能汽车
它是一种非常环保节能的新能源汽车,但其技术相对复杂,距离实用化还很远。现在只是实验室里的科学研究。
2023-05-17 20:48:44
2023-05-16 00:22:05
2023-09-06 09:35:33
2023-05-14 11:17:52
2023-05-12 10:37:42
2024-01-18 14: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