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5 04:25:24 | 玩车网
作为世界顶尖的代工巨头企业,富士康长期以来都占据着国内最大电子代工厂的位置,其在大陆投资已经超过三十年,客户也都是知名的企业,包括诺基亚、摩托罗拉、惠普、微软等等,苹果的大部分手机代工也是由富士康来完成的。
不过受yi情影响,订单的减少及国内人工成本的上升,富士康开始把市场逐渐向外转移,富士康的目光瞄准了印度,一部分看中的是低廉的土地与人口成本,一部分原因也离不开苹果生产重心从国内转移。
在2020年7月份时,就有消息传出富士康将投资10亿美元,扩建其在印度南部的一个工厂。而这个在印度南部的工厂,主要是用于组装苹果手机的。虽然目前苹果和富士康都未正面回应,但从种种迹象来看,富士康向印度转移现在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但随着国产手机的不断发展壮大,国内市场需求攀升,富士康的“逐步退出”,无疑给国内的代工市场厂商提供了机会,比亚迪就是其中的最大的潜力者!
可能很多人疑惑,一个国产车企还能造芯片?但其实早在2002年时,比亚迪便投入不少资金到半导体领域,如今也算是小有成就。旗下的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估值更是过百亿,并且还发布了三款手机指纹识别芯片,申请了90多件相关领域的专利。
近几年华为被不断被打压,芯片受限,麒麟9000很有可能成为绝唱,在如此艰难处境下,比亚迪主动与华为达成了2000亿订单手机代工的全面合作,并且已经建立了相应的代工产业园基地!此外,比亚迪也在为小米代工,这对我国的芯片领域发展无疑会起关键作用。
此前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就说过:“
一些技术专利都是纸老虎,要知道芯片是人造出来的,不是神造出来的。
”作为国内唯一拥有芯片制造能力的巨头,相信比亚迪与华为的合作能创造出奇迹!
值得一提的是,富士康在海外建厂的这条路走得并不通顺,14年时其计划在印尼投资10亿美元建厂,但因“土地”问题被搁置,而18年时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的工厂,一年后就传出了工厂停摆的消息。
其实对于富士康重心转移,我们倒也不必过分担忧,一是富士康想完全脱离国内并非易事,二是比亚迪等潜力巨大的国企也有足够实力填补“空洞”,你们觉得,比亚迪有可能取代富士康吗?
网传比亚迪要取代富士康,请问比亚迪能造7nm的芯片,能买到7nm的光刻机吗?在代工领域,比亚迪虽然也是强大,但确实是无法与富士康相提并论或者是取代。
但在芯片设计制造领域,这两家目前都算不上特别强,也谈不上谁取代谁的问题,相比较而言可能比亚迪在芯片设计及制造上的能力还比富士康强。
比亚迪和富士康涉及的业务范围都比较宽广,并且两家都有涉及到芯片设计制造,相比较而言比亚迪在芯片方面涉入更深涉入更早。而富士康到最近一两年才布局芯片,其在2018年北大演讲时提到,
富士康会自主制造芯片,并且在收购东芝半导体失败之后成立了半导体业务事业部,现在有超过100名的工程师
。除了这,还控制了相关的芯片公司,比如液晶驱动IC制造商天珏科技、系统级封装公司讯芯科技、半导体制造沛鑫能源、IC设计服务虹晶科技等。
比亚迪不但在汽车、电池等领域有强大的实力,在代工领域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芯片领域也有自己的成就。其默默耕耘,搞出来国产自主的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芯片IGBT,打破了德国英飞凌、日本丰田等国外公司在此芯片上的垄断地位。IGBT对于电动汽车非常重要,直接控制驱动系统的直交流电的转换,重要性与电池电芯同等重要。并且运用广泛,从汽车到地铁、高铁等都要使用。
比亚迪不但具有设计IGBT芯片的能力,也具有制造该芯片的能力。目前比亚迪在宁波拥有的半导体制造工厂可以生产5万片,到2020年可以达到10万片的产能,可以自给自足。不过IGBT芯片相比较于手机芯片的制造工艺及设备来说,要求没有这么高。目前的7nm的工艺,比亚迪是达不到的,富士康也达不到。在手机芯片制造领域,台积电、三星是绝对的大佬,不但拥有先进的制造设备,还积累了大量的制造工艺专利,是其它芯片制造商(参数|图片)很难望其项背的。
在华为芯片的“断供风暴”下,中国汽车业的“芯片软肋”,也暴露了出来。
据机构统计,目前国内汽车芯片只有小于3%的芯片是自主研发,它们还大多集中在电源管理和导航的这种中低端的芯片。
而过去十几年间,国内庞大的汽车芯片市场,更是一直被恩智浦、德州仪器、瑞萨半导体等汽车芯片巨头所垄断。
伴随着华为被“卡脖子”,汽车业也感到异常担忧。
毕竟一旦海外企业无法为我们提供车规级芯片,对于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乃至整个汽车市场都是一记重创。
由此衍生的后果,可能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
换言之,当下如何抢占发展机会,并尽快追平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迫在眉睫。
9月19日,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下称中汽芯联盟)正式在京成立,该联盟由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共同支持,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发起。
伴随着这个联盟的成立,将进一步整合汽车界和芯片界,加速开发和生产强力的“自主车规级芯片”, 以此保障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
1、打破“巨头封锁“,实现“芯片变革”
现阶段,如何通过国产车规级芯片的研发,突破巨头的封锁,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在淘汰赛中赢得未来的关键。
在这背后,仍存在汽车业与芯片业对于“车规级”芯片的认知不同等问题。
目前,由于汽车与芯片两个产业的相互了解不足,两者在标准方面仍然有很大认知偏差。
于汽车业,其认为一般用于消费电子的芯片,达不到“车规级”所需要的质量和成本要求。
芯片行业却认为,汽车行业技术不高要求高,汽车芯片技术等级在20~40纳米之间,不是什么高新技术,但对于质量和成本的要求又特别高。
由此,汽车制造商和芯片厂商之间“隔了一道墙”,双方都有自己的算盘,这也是为什么车规级芯片的更新速度远落后于消费类电子。
因而,中汽芯联盟的成立,便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来。
首先,通过联盟“牵线”,两大产业可以因此相互了解,进而打破行业壁垒,形成一个以汽车芯片创新与应用为核心的新行业。
其次,在联盟的内部促成下,可以让芯片行业更好的理解汽车产业和汽车产品的需求,进而研发更合适的汽车芯片。
此外,也可同时推动汽车业界,尽快应用汽车芯片新产品,达到形成自主的中国汽车产品核心能力的目标。
总而言之,中汽芯联盟的成立,对于汽车业以及芯片业的未来发展,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2、“中国芯”走向台面,更是汽车业的“反击战”玩车网
今年以来,国产特斯拉成为“车界一霸”。
如果要溯源特斯拉的“成功路径”,自动驾驶无疑是其中关键。
而特斯拉自动驾驶的领先,正是因为芯片的强大创新驱动力。
如今,整个汽车行业都在全力以赴地追赶或超过特斯拉,而做到这点的核心途径之一就是芯片。
实际上,中汽芯联盟的成立,正是代表了未来汽车制造商与芯片供应商的关系变革。
这意味着,从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链条上,补齐国内车规级芯片生态建设的关键环节。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这至关重要。
在功夫汽车看来,国产核心车规级计算芯片的量产突围,不亚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商在智能网联时代的一场“保卫战”和“反击战”。
同时,有了整条核心供应链的国产化支持,我们才可能真正具备与特斯拉、外资品牌挑战的筹码,无论是量产开发成本、本地化服务和供应链安全。
对于国产芯片来说,未来是光明的,但道路也是曲折且充满挑战的。
3、写在最后
芯片虽小,但牵扯到的是整个中国汽车制造业的长远发展。
伴随着这一联盟的建立,将进一步打破汽车和芯片两大行业的壁垒,加速产业相融,更开启了国产车规级芯片从0到1的跨越。
或许,在此之后,被外来汽车芯片巨头“统治”的日子,就要结束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23-10-25 09:40:31
2023-11-13 13:01:26
2023-10-21 15:26:14
2023-09-05 10:40:57
2023-09-23 21:06:52
2023-09-24 02:36:39